国信募资“逆袭”:券商直投归来
作者:  来源:  日期:2014-11-26
声明:本公司网站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参考,投资者使用前请予以核实,风险自负。在本文作者所知情的范围内,本机构、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任何利害关系。

2011年7月,证监会出台券商直投新规,自此券商直投基金成为常规业务;随后,PE行业开始变冷,首先是募资难;2012年、2013年,随着宏观经济不景气,A股IPO暂停,募资越发艰难。不少宣布要募集基金的券商直投,也是“只闻楼梯响”。

2013年,这些在上一波行情中,用“保荐+直投”模式赚了无数快钱的券商直投公司,陆续带着新基金回来了:中信金石、海通的上海文化产业基金、华泰紫金、招商致远、国信弘盛,少则17亿,多则35亿。

逆市之下,这些已募集到规模不小的券商直投基金,有着某些共性:母公司出资5亿到10亿不等;或之前投资业绩很好,或有强大投行部门火线支援;管理团队多出资几千万;很多在探讨对直投团队的激励。

有券商直投人士戏言,母公司大手笔出资是“投名状”,母公司砸钱、管理团队出资,其他LP(出资人)方能安心把钱交给券商直投基金管理;而母公司不肯下血本支持的券商直投子公司,要么募集的基金规模有限;要么至今仍“正在募集”。

 “我们首期基金规模20亿,国信弘盛本身是最大的出资人(出资5-6亿),LP名单里还有,国创母基金、招商基金子公司招商财富;也有部分国信曾帮助承销上市的客户也是该基金的LP;此外,还有一些是我们以前的投资人。国信弘盛2008年到2010年每年做了一个小基金,不是很正式的GP和LP的形式,但是按基金的方式运作。这些基金的LP也有成为新基金的LP。现在募集差不多了,十月份正式完成。”

国信弘盛(全称“国信弘盛创业投资有限公司”)总经理简单的介绍了国信弘盛(深圳)股权投资基金(有限合伙)的三批出资人,并补充道:“我们团队出资2000万到2500万,占整个基金规模的1%到1.25%。”

龙涌对于募资难深有体会。去年,银行作为募资渠道被停掉后,PE基金募资都涌向机构投资人。国内机构投资人不多:如母基金很少,且大多规模很小;募资市场是有钱的机构少,募资的机构多,有钱的机构都非常挑剔。

对于券商直投基金来说,更被动的是:目前,保险公司投资金融机构为GP的基金,仅限于保险系GP。这样,就相当于券商直投被保险公司拒之门外。

但龙涌表示,“这条规定今年有所松动。我们也尝试着跟保险公司沟通了,有一两家对我们做了比较深的尽调。有一家寿险公司跟我们接触得很深,但估计在基金一期关账之前它们是赶不上了,期望年内保监会政策松动后,在我们基金二期出资关账前可以完成向它们的募资。”

龙涌告诉记者,国创母基金确定了投资国信弘盛后,“对我们后续募资是重要的推动性因素”。

而在龙涌看来,让其他LP掏钱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:“国信出5亿-6亿,以及团队也出资。这是有的LP要求的,国信不投钱,团队不出资,它们也不出。”龙涌认为,国信证券出资5亿,这背后有一系列的正反馈因素。

“首先是我们之前的业绩不错;这个反馈给国信,再反馈给国信证券的股东。不然,股东不可能无缘无故支持你。证券公司内部也是有竞争的,每个业务都需要钱,尤其开展资本中介业务需要占用不少现金;直投做不好,公司要把资金配置给你股东那也通不过。”

龙涌认同,国信证券的出资某种程度类似于“投名状”:“这是一个好的信号,外面的LP更愿意把钱交给你管理。他们会觉得,母公司投了更多钱,公司内部有更多的配套制度和激励机制来支持,弘盛整合国信内部的资源时,也能获得更大的支持力度。”

龙涌也承认,LP投资弘盛,固然是看中了弘盛的团队,“但如果单纯是这个,他们不一定投。肯定也看重国信这个平台。”所以,能否整合国信证券的其他资源,就显得非常重要:“这个就靠内部的激励政策,保证整合可以落地。我们现在就是30来个人,分在上海、北京、深圳3地,都是跟投行在一起;投资经理10来个人,每人盯一个投行业务部门。两者有防火墙限制,但不影响沟通和交流。我们有激励政策来鼓励交叉销售,投行带动直投,直投也带动投行。”

在直投团队的激励方面,国信弘盛此番也进行了颇为市场化的尝试。“弘盛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份100%是国信证券的,目前没有向LP开放,虽然有不少LP会要求进GP公司。GP公司拿20%的carry,其中团队和公司大致是四六开,一定级别以上的员工都可以参与carry的分配。这个比例在券商直投中应该还可以,不过我们员工的基本收入并不高,而且基金carry的期限也偏长,估计真正拿到至少要到五年以后了。”